聯區

聯區的起源

1979年黎和樂神父到任後,為了多些接觸基層的教友家庭,成立了「推展委員會」,主要負責探訪教友,並將柴灣劃分為5區,區長由神父委任,負責與神父一同進行探訪工作。「推展委員會」後改名為「發展委員會」,那時已有杏花邨,成為第6區,除6名區長外,再加設聯絡員以協助區長,聯絡員亦是由神父委任, 並開始有區長會議、探訪及不定期的家庭聚會,但獨立於堂區的「幹事會」。

「幹事會」後改名為「理事會」,而發展委員會亦改名為「分區」,第一屆理事會成立,設有2名分區理事,分區內的核心成員是經普選投票產生,選舉在分區家庭中舉行,開始有區長會議、探訪及不定期的家庭聚會,但獨立於堂區的「幹事會」。

第二屆理事會時,由於6個分區內再有小分區,為免名稱混淆,故分區改名為「聯區」,小分區改名為「分區」,分區理事改為「聯區理事」,並設有此職位3名,聯區透過不同活動接觸基層教友,拉近核心與教友的距離(即堂區與教友的距離),加強歸屬感,而很多公教家庭便由那時開始。

海星堂的聯區

  • 海星堂將柴灣劃分為六個區域(稱為聯區),聯區是由基層教友組成,各聯區會依據教友家庭數目及地區再細分成數個分區,分區內每二十戶便選出一名核心,負責聯繫分區內的教友。
  • 透過區內的定期聚會,協助教友建立互助網絡,在共融的氣氛中互相支持及鼓勵,並見證信仰生活的成長。
  • 定期每八星期舉行分區聚會或每年不少於六次聚會,促進信眾在信仰見證生活上之成長,並在共融氣氛中,彼此關心,待別是對傷殘老弱者
  • 分區聚會內容可包括:祈禱、聖言分享、各戶之心聲反映、分享並互相鼓勵;傳達本堂區動向並鼓勵響應態支持。為幫助教友認識溝通,聚會也可以茶聚或旅行等形式進行。如遇堂區活動,可鼓勵區內教友參加,代替該段時間之分區聚會。

各聯區/分區細分如下

第一聯區
  1. 小西灣邨(瑞喜樓、瑞樂樓、瑞富樓、瑞強樓,瑞滿樓、瑞福樓、瑞盛樓、瑞發樓、瑞益樓)
    曉翠苑(雅翠閣、碧翠閣)
  2. 富欣花園、藍灣半島
  3. 小西灣邨(瑞隆樓、瑞明樓、瑞泰樓)
    佳翠苑(顯翠閣、耀翠閣)
  4. 富景花園、富怡花園
第二聯區
  1. 樂軒臺、富明閣、富安閣、富城閣、雅景閣、雅麗閣、華裕閣、新德樓、柴灣邨(灣映樓、灣畔樓)、蠂翠苑
  2. 翠灣邨(翠康樓、翠寧樓、翠壽樓、翠福樓)
    杏翠苑(翠晶閣、翠瑩閣)
    警察宿舍、翠樂邨(翠祿樓)
  3. 漁灣邨(漁順樓、漁安樓、漁豐樓、漁泰樓、漁進樓)
  4. 金源洋樓、永利中心
    宏德居(德福樓、德祿樓、德壽樓、德禧樓)
    怡翠苑(暢怡閣、逸怡閣、樂怡閣)
第三聯區
  1. 環翠一期(怡翠樓、美翠樓、蕙翠樓、盛翠樓)
    茵翠苑(茵榮閣、茵華閣)、悅翠苑、逸翠樓
  2. 環翠二期(澤翠樓、福翠樓)
    華泰大廈、仁樂大廈、建業大樓、戲院大廈、連翠邨(連翠樓)
  3. 環翠三期(喜翠樓、利翠樓、富翠樓、貴翠樓)
  4. 新翠花園、華廈邨(華欣樓)
第四聯區
  1. 滿華樓、文華樓、消防宿舍
  2. 興華邨一期(卓華樓、美華樓、興翠樓)
  3. 興華邨二期(和興樓、樂興樓、裕興樓、展興樓、寧興樓、安興樓、豐興樓)
  4. 峰華邨(曉峰樓、秀峰樓)、景翠苑
  5. 興民邨(民逸樓、民澤樓、民富樓)
第五聯區
  1. 山翠苑、醫院宿舍
  2. 高威閣、灣景園
  3. 康翠台
  4. 樂翠台
第六聯區
  1. 杏花邨1-21座、澤鑾閣
  2. 杏花邨22-36座、杏花園
  3. 杏花邨37-50座

聯區內的職位

區長
  • 召開並主持聯區各項會議,製訂會議議程
  • 代表聯區出席中央委員會會議,並代表聯區表決議案
  • 向中央委員會匯報各附屬分區之進展動態及意見
  • 向各分區核心小組傳達中央委員會會議之決策並透過其合作,使之貫徹推行
  • 在牧職代表指導下,加強各分區核心小組之靈修基礎
  • 代表聯區出席區長會議
副區長
  • 協助區長策劃聯區活動及會議
  • 聯同區長代表聯區出席中央委員會會議並在需要時表決議案
  • 如遇區長出缺,分別代理執行區長之一切職務
分區核心組長
  • 召開並主持分區聚會,帶領分區核心小組成員俾能以積極心態投入本堂之工作。
核心成員
  • 安排及策劃分區聚會
  • 主動探訪及接觸區內教友家庭,促進各戶間之互相認識及關注(如:紅白二事、教友入院、需要送聖體等)
  • 收集分區內教友的需求及意見,於聯區會議中反映,成為堂區與教友間的橋樑
  • 派發堂區通訊,傳達堂區方針並報導最新動態、協助宣傳及舉辦本堂區活動,如售票、報名等
聯絡員
  • 協助加強分區內各戶之聯繫及互相認識

**另亦按需要而選出秘書、 財政、 關社等職位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