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會

吾樂之緣聖詠團

吾樂之缘聖詠團是香港柴灣天主教海星堂區的其中一個善會,自2010年5月成立,是由一群熱愛以歌詠來讚美上主的教友組成。透過聖母瑪利亞的感召,不同年齡層的弟兄姊妹得以走在一起,每逢週六晚上八時半提前主日彌撒內服務。
除以上時段外,也會在不同時段的禮儀中參予服務。
團員們之間尤如一個大家庭,彼此關愛,互相砥礪信仰,並肩而行。另外,我們也會有靈修及康樂活動,多姿多彩!熱愛歌詠的你,歡迎加入吾樂之緣聖詠團,讓我們一起以歌聲頌讚上主,加強信德,為主作證。

吾樂之緣聖詠團 閱讀全文 »

信和光

  「信和光」團體在海星堂區已經成立11年之久,由前主任司鐸梁達材神父於2001年4月成立。

  「信和光」是一個國際性組織,團體分佈全球多個國家。第一個「信和光」團體起源於1971年,當時溫立光先生(Jean VANIER)帶領來自十多個國家、約4,000位弱智人士往露德朝聖。那一次朝聖給弱智人士及其他隨行者美好的體驗,他們希望將這些體驗延續下去,遂成立包括弱智人士、其家人及朋友的「信和光」信仰小團體。小團體經常聚會、祈禱、慶祝、分享生活,這類小團體迅速在世界各地蔓延,成為一個普世性的運動。

  「信和光」深信主耶穌基督臨在最弱小卑微的弟兄中─即我們的「弱智」弟兄中,弱智人士也需要友誼,透過團體的接納和包容,弱智人士能流露出其單純、喜樂、良善的特性,彰顯天國的臨在。

  海星堂區的「信和光」團體秉承這種靈修精神,不斷在團體生活中分享與弱智人士的友誼,更於2002年被認可為國際「信和光」的一份子,跟世界各國「信和光」團體肩負同一使命-讓智障的兄弟姊妹在教會中發揮其獨特的角色,也讓弱智人士的家庭在團體內彼此扶持。「信和光」團體正好見證了海星堂建堂60週年的主題-「主愛傳承」。耶穌特別關愛弱小的兄弟姊妹,更喜歡親臨他們當中,把愛與希望帶給他們。期望這個團體繼續把這份珍貴的禮物與更多弱小的兄弟姊姊分享,把愛傳下去。

(信和光)

信和光 閱讀全文 »

儲蓄互助社

儲蓄互助社運動歷史

儲蓄互助社最早起源於公元一八四九年德國南部。當時的德國正是工業 發展初期,社會貧富不均差距甚大,農民與低收入者生活非常艱苦,且受高利貸的壓榨,鄉長雷發巽知此情形後,即推動幫助窮困農民計畫,發動向富人募捐來救濟 貧農,結果不甚理想。最後他發現到「百姓有社會上與經濟上的問題需解決,最好的方式就是讓他們自己幫助自己」這一社會運動原則。所以他後來依據自助互助原 則,成功地組成了第一個儲蓄互助社。

儲蓄互助社在香港

儲蓄互助社運動在二十世紀初由歐洲引入至北美洲,一九四五年美國儲蓄互助社聯盟會成立「世界推廣局」,將儲蓄互助社的理想推廣傳播到全世界。香港在60代初期開始認識儲蓄互助運動,在郭樂賢神父(香港儲蓄互助社協會永久顧問)努力推行和協助下,香港第一個儲蓄互助社便在1964年註冊成立。香港的儲蓄互助社是根據香港法例第119章的規定組成,並由漁農自然護理署(前漁農署)監管。

根據儲蓄互助社的組成分類,可分為:

  1. 堂區社(如海星堂儲蓄互助社、聖若翰堂儲蓄互助社等十二個堂區社),
  2. 政府部門(如天文台、社會福利署及機電工程署等十一個社),
  3. 機構社(如中文大學、電訊盈科及香港鐵路等十一個社),
  4. 社區社(如香港協會中央社、華富邨及精英社等九個社)

海星堂儲蓄互助社是香港儲蓄互助社協會的成員,每年均積極參與協會的活動及堂區儲社的會議。基於堂區儲社的共同特質,及作為堂區內的善會,提倡自助互助,未雨繆謀,發揚愛主愛人的精神。

海星堂儲蓄互助社的成立

得到儲蓄互助社協會的推動及前主任司鐸余理謙神父的鼎力支持下,海星堂儲蓄互助社於一九九七年得到堂區牧民議會的批准成立。由當年的創社社長陳主忠負責籌組、並於一九九八年正式成立。

海星堂儲蓄互助社的發展及近况

由創社至今,海星堂儲蓄互助社穩健發展,社員由創社至2013年9月31日己經達到275人、資產值8百萬餘港元。2012至2013年的派息率為1%。

海星堂儲蓄互助社的架構及職委員

所有海星堂儲蓄互助社的職委員,均為海星堂的熱心教友,義務為堂區及儲蓄互助社服務。

儲蓄互助社 閱讀全文 »

非常務送聖體員會

「誕生」

  香港教區已故主教胡振中樞機於1982年聖體聖血節主教牧函中,公告有關分送聖體聖事的新決定,內容節錄:

  『教宗保祿六世在1973年1月,令聖體部發出「無限慈愛」(Immensae Caritatis)文憲,為有需要的地方教會,授權設立特殊送聖體職務。領受此職務者,負責協助司鐸,在感恩祭中分送聖體,並將聖體送給患病者或老年人。我們知道,在我們的堂區及團體中,有許多患病者及老年人,不能參與主日及節日的感恩祭,沒有機會經常領聖體。他們需要堂區團體的關心,更需要聖體聖事的力量及安慰。』

  『為適應這現實環境,我准許在本教區內,設立特殊的送聖體人員。』當時我們的主任司鐸黎和樂神父便向教區提出申請,於本堂設立送聖體員職務;並由助理司鐸孫英峰神父協助揀選,邀請合適的教友,經培訓後,於1998年8月28日主日感恩祭中,委任14位教友成為送聖體員;並由白秋霞修女擔任神師,展開了本堂以外,送聖體給病弱教友的服務。

「成長」

  轉眼間,本會已成立24年,由原本的14位成員,現已增加至40位。雖然期間有些成員因個人理由、工作或搬遷而離開,但我們對服務老弱病患者的心火從不間斷;因為每當我們將耶穌聖體分送到病弱者手中,見到他們對主的盼望及喜悅,便會感受到主耶穌臨在我們中間的這份愛,給病弱者帶來生命的曙光。

  我們協助分送聖體不單只是服務,而是「主愛傳承」,讓那些未能到聖堂參與感恩聖祭的兄弟姊妹,同樣得到主耶穌的救贖及滋養。

「展望」

  期望「非常務送聖體員會」除了於聖堂內協助神父分送聖體聖血外,繼續發展關心病弱者的精神,將主愛傳承到醫院、安老院及病弱者家中,感染更多身邊的人,加入教會的團體,回饋主耶穌對我們無限的愛與犧牲。

(吳綺年)

非常務送聖體員會 閱讀全文 »

聖葉理諾聖言宣讀組

  要我在堂區60週年之際寫聖言宣讀組,自然要說「那些年」的事。老實說,我在聖言宣讀組的日子比很多組員短,但總算是「那些年」的見証人,就讓我從「那些年」說起吧!

  「那些年」要數在17、8年前了,那時柴灣道的聖堂重建尚未啓用,主日感恩祭就分散在區內不同地點舉行。不同地點的感恩祭都以不同方法找禮儀服務人員。那時我剛遷入杏花村,每主日到屋苑會所參加感恩祭,往往臨時被邀請讀經,就這樣被堂區一些負責人邀請在大禮儀中讀經,及後更參與籌組聖言宣讀組,準備在新聖堂啓用後的感恩祭中服務,聖言宣讀組就在1995年隨現聖堂啓用時誕生。

  初期聖言宣讀組有2、30位讀經員,他們大多曾在以前彌撒中心讀經,同時也是歌詠團、青年會及聯區核心的積極份子,所以組員職務繁多。除讀經外,難以對聖言宣讀組投入很多時間。儘管如此,聖言宣讀組的幹事會深明聖言宣讀員職務的神聖,積極加強對組員的培育,每月舉行聖經研習班,每年更舉行一次半天的靈修聚會。雖然組員的出席率不算高,但每次總有10多位固定的支持者參與,這些聚會無疑加深了讀經員對聖經的認識;而當時在本堂服務的耶穌會會士麥健泰神父,在這方面給了我們不少寶貴的支援。

  經過1、2年的運作,聖言宣讀組漸上軌道,組員亦熟習了新聖堂禮儀服務的模式。我因懷孕及要照顧兒子而退出了聖言宣讀組,但10多年來我一家人也持續返堂區參與彌撒,只不過我從領經員、讀經員的身份轉為聖言聆聽者。也許我曾是讀經員,所以特別專心聆聽讀經,留意讀經員的表現。我非常欣喜看到讀經員當中多了新面孔,不像初期來來去去總是那幾位「熱心教友」;我更欣賞讀經員的水準亦不斷提高,他們大多讀得鏗鏘悅耳,字正腔圓,相信讀經組眾兄弟姊妹背後付出相當努力!

  去年我的家人在堂區彌撒中分擔不同職務,我也不甘後人,重投聖言宣讀組。相隔14年,我再踏上同一的讀經台,為教友宣讀天主的聖言,別有一番滋味:是親切的,是榮幸的,也是戰戰兢兢的。但願我也跟聖言宣讀組一樣不斷進步!

(麥家儀)

聖葉理諾聖言宣讀組 閱讀全文 »

返回頂端